亂榨汁影評/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想看這部非常久了,為了導演、題材本身、以及在這之前就被我聽了無數次的原聲帶,但是因為糾結於一定要把原作看完,導致我拖了非常久的時間,最後依舊只讀完3/4左右,不過以下會有很多與原作比較的部分,如果有誤請不吝於指教。

整體而言美術方面的設計、拍攝手法及剪接我都非常喜歡,喬懷特真的很會玩畫面和音效的結合,像是整齊劃一的公務員蓋章聲或是荒地裡的除草聲也都很有趣。但是劇本滿普通的,和畫面比較起來實在薄弱太多。

(怕誤會還是解釋一下,這兩張有調過顏色,與原電影色調不同,但是因為我很喜歡所以就放了。)

(原色調應該比較偏向這張)

先談談喜歡的部分,之前就有聽說整部電影很有舞台的味道,但是真正看的那種震撼實在太美好了。非常的有趣!一幕換到下一幕的過場處理實在是很巧妙!華麗的換場實在是太棒了。剛剛試圖找了你水管的片段但是都是一幕的長度,所以剛好都沒有連接的部分。最開頭的部分拍攝的場景幾乎是固定在同個舞台上,利用鏡頭的移動以及場內自然的變換布景/道具/人物來帶出發生在不同地方的事件。和真正的舞台劇非常相像的手法,但是不突兀並且有種介於讀故事/真正發生的虛/實的微妙距離感。

有點小遺憾導演後半部玩得比較少,但是還有很多凸顯角色情感和劇情重點的方式都很特別,例如這場非常重要的舞蹈。


這算是兩人真正戀情的開始(之前比較算是Vronsky的單戀),以利用他們經過眾人們才開始舞蹈的對比方式,來襯托出他們兩人的方式好棒。強調手部纏繞的舞蹈看起來既優雅又繾綣纏綿。隨著音樂的加速和瘋狂,鏡頭不斷來回交錯Kitty和Anna的舞蹈,配上Kitty不安的喘息聲及四周人的眼神和耳語的效果,最後接到Anna看向鏡子裡的自己背後迎向的火車,強烈的暗示這場戀情最後的崩潰/死亡的結局,我覺得很精采。這邊Anna和Kitty的關係滿複雜的,簡單而言就是Kitty的姊姊是Anna的嫂嫂,Kitty對Vronsky有意思(還因此拒絕了另外一位她也有好感的Levin),Anna知道卻還是和Vronsky跳舞。原著的話其實可以分作兩條線,從這場舞會開始Kitty與Levin、Vronsky與Anna兩邊便分別走入了完全不同的結局。

舞蹈那段也可以看到Anna的衣服顏色是全場所有女性中唯一的深色服。整部她幾乎都是著深色衣服(印象中有黑/深藍/酒紅,最深刻的是最後自殺時穿的血紅色的禮服實在太美了),而相較之下其他登場的女性都偏向淡色/輕飄飄的服飾,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對比。尤其是Kitty的整體印象是軟綿綿的少女氣質,和成熟的Anna比起來有很大的差別。不得不提服裝設計真的好美,雖然不是很了解這部分但是Anna的衣服們讓人為之瘋狂!完美的襯出了綺拉的氣質,不愧是得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

然後音樂就不必說了,當初會想看這部有一半完全是衝著原聲帶的。整張都超棒我在看電影之前已經loop超多次了,看完的當下馬上就買回家了。

跳舞部分用的曲子,曲末的狂亂像是要舞到世界盡頭

改編自俄羅斯民謠《In the Meadow Stood a Little Birch tree》

中間用鋼琴彈出的主旋律太美了

對整張有興趣的可往:soundtrack list

談談覺得劇本不那麼好的原因,多半是因為有看過原作,雖然我可以理解要把那麼厚的寫實小說轉換成劇本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覺得這好像不能稱之為理由,還是不免一直想拿原作來比較。

總的來說有種角色被切片的感覺,只看的到某些切面而無法感到完整。角色的心境變化的也都好突然,例如卡列寧原諒Anna那邊實在有些莫名,只看電影應該很難感受到他在Anna瀕死時的那段變化。電影裡的卡列寧除了開頭有稍微的制止外遇行為外,只是個被戴綠帽的老好人,這和原作賦予他的立體形象實在飽滿度差太多。原作的他在心境轉變之前滿令人反感的,前面我個人是覺得是個不知道該說可憐還是自私的傢伙,不過後面的轉變讓我其實還滿欽佩他的。

綺拉的Anna一開始登場的時候真的很漂亮!我覺得有抓到她的氣質,後面隨著劇情推進,情緒逐漸不穩而外觀也跟著變得憔悴,我不曉得那是故意的還是失控?但是問題依舊,所以看起來情緒都很斷,個性好像受了什麼刺激莫名的變得歇斯底里,鋪陳最後崩潰結局的時間好像還是不大夠。對於愛情的部分也看不出內心的掙扎,而且安娜前面的穩重和後來的神經質的部分感覺沒有表現出來。因為還滿喜歡綺拉而感到有些可惜。

還有和Anna作為對照的Levin和Kitty戲份真的非常少──不是很清楚只看電影的人會怎麼想,因為沒有足夠的篇幅來比較導致他們的出現的意義有點不明。更不用提Levin在原著裡面可是有大篇的他對於各種社會和道德的質問和思考,這部分電影當然是完全沒提。Kitty因為Anna的出現而後與Levin在一起,度過平凡但是快樂的生活,相較於Anna得到了Vronsky卻為了激烈的愛情走上的自殺結局的路的相對,非常值得討論。另外儘管沒有給予任何答案,作者也一直透過Levin之口在問大家各種問題。電影精簡化的結果就是變得完全愛情導向,角色立體感不足而且劇情不夠飽滿。電影很多部分都沒辦法表現出來好可惜。

最後火車的段落好像也沒有想像中的高潮,但是我很喜歡最後一幕!太美了。

原本畫面聚焦在卡列寧坐著看著孩子們笑鬧,再從舞台上透過鏡頭後退,慢慢看到漫山遍野的花佔滿了整座劇場。

實在對於喬懷特這種巧思毫無抵抗力,整部充斥著諸如此類巧妙的設計,利用了劇場的嶄新的表現手法太有魅力了。例如賽馬的部分居然也是在劇場內出現太有趣!

當馬跌落時是從舞台上摔下來的

剛剛看到有人對於這段的評論我相當同意,Vronsky失誤害死愛馬的這段──同時暗示Anna的死亡──在書中讓人不忍再往下看一字,但是在電影裡卻力道不足。雖然其實我還滿喜歡電影裡顯示Anna的緊張而瘋狂搧扇子的部分,還有後來所有在場的人都凝固盯視著他的效果,但整體卻不如文字來的有張力。

「在觀看電影中,我有一個強烈的印象,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也許就是這種新的舞臺劇的嘗試,我們通過電影看一場話劇;最大的失敗也是會因為這種試驗色彩過濃的舞臺劇形式。就如同布萊希特提出的『間離理論』,觀眾與舞臺之間隔著一種理性的反思;而電影強調的是以假亂真,逼真的效果要求的是觀眾的情感投入與認同。在電影中觀看一場舞臺劇,就仿佛要求觀眾,不但要時刻抽身而退,對電影進行省思。這種矛盾的心態會導致在觀影過程中情感付出的失衡。」

引用

非常同意這段為電影下的註腳,不過對我而言導演這樣的作法或許有些顧此失彼,但舞台的確有其魅力,所以我還滿能接受這樣的作法的。

整體而言我還是會推薦給別人看,不過真的想要了解這個故事,還是去看原著罷。

最後再來多貼一些美麗的劇照

亂榨汁影評/怪獸大學(Monsters University)

原本多莉問說會不會寫這篇的感想時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在於我很少會為皮克斯的動畫片在心裡打分數,因為畢竟大多是以小孩為主要客群,總覺得用現在這種不再年輕的心去評斷好像有點不公平。

但是後來會回心轉意、也是因為最近他們開始往「長大的小孩」為目標族群來製片,年齡層有提升了不少的感覺。

故事內容我就不贅述了,簡單來說就是寫在怪獸電力公司之前、夢想成真之前,兩人由原本的青澀究竟是如何藉由彼此成長到後來我們所看到的。

我想這次會這麼多成人深受感動,想必也是對大眼仔有所共感罷:能力不足卻有所夢想,努力到最終依舊無解。很喜歡沒有將他處理的完美這點,要是真的就這麼輕鬆的拿了滿分我肯定會覺得這部仍舊停留在給兒童看的電影;但是最後發現他終究無法被孩子所害怕,而犯了錯的兩人,即便到劇末也沒有被校長挽回,我覺得都是很好的安排。

結尾的部分講述兩人也是從基層員工當起,而非童話般的飛上枝頭,這些設計都讓他更獨立於那些給小孩看的動畫,各個地方都更為符合現實,畢竟人生本來就該接受種種不公、就該接受大半事情都是徒勞無功的。

「聽說怪獸大學的導演說等了12年才拍續作,是為了等我們那些當年9、10歲的小孩子現在進大學,從而完結一個童年。」
大家在這些年當中逐漸體會到現實,而就此成長,然後迎向這部為我們而做的電影。皮克斯依舊以快樂的故事去包裹這件我們都不想面對的真實,我覺得做法非常溫柔。他們喚醒每個人內心曾有的小麥克華斯基,告訴我們就算被那些易碎的夢想所迷惑、被現實所打敗,在當初的孩子都長大了的現在,依舊能保有童年殘留的那些希望活下去。

我很喜歡主角二人立場的逐漸轉變,比起第一集雙口相聲般設定好的個性,這集真的立體很多!貌似強勢、精神層面上卻比大眼仔更加軟弱的毛怪,以及第一集外向的大眼仔、其實是努力家的反差都很有趣。

另外想提一下的是,毛怪的作弊說到底是為了大眼仔比較多還是他自己呢?
他有說過自己其實一直很恐懼(儘管並沒有明言是什麼),但是我想他是在害怕著失敗(身為一直是人生勝利組的人),如今這次是他第一次這麼接近失敗(之前在課堂上被趕出去那次算是突發),而他有辦法再次承受這些麼?
反觀大眼仔,反而是堅強的多的那個。就算失敗也能馬上靠著自己站起來,而非像毛怪一般的只一味怪罪對方卻不想任何辦法拯救自己。但是他缺乏信心(我想他還是多半有自知之明罷)的這部分,又剛好能與在他自卑的部分擁有自信的毛怪互補。

不過這部片依舊是有部分無法完全說服我,例如毛怪心境上的改變感覺還是不夠細膩,好像依舊有些淪為和主角一起→我們從今以後就是夥伴了的這種模式。以及藍道如何從書呆子變成人生勝利組(?)也是沒有講述的很清楚。我想礙於片長,同時要維持歡樂的基調,同時又要維持不說教的劇情推動,可能有些無法全面顧到罷。

整部的世界觀真的讓人非常欽佩皮克斯,不但有完整的架構,細節的地方也都做得很精緻。(光是看那些瞬間經過的路人的設計還有片尾時弄丟又找回眼睛的海報等等!超細膩!)每部電影都有一個主軸的統一風格,例如這次的塗鴉風格字體、亮色系配色、小徽章貼紙標誌等等,都非常符合整體美式校園的風格。

這是一部讓我重新敬佩起皮克斯的電影(抱歉我沒看玩具總動員3據說很好評?),如果可以的話還是進劇院支持一下式微的動畫產業罷,在現在這個環境底下、還能夠持續的為我們創造夢想當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